文|卅
编辑|t
引言
中国近代国家危难之际,一句“我们都是炎黄子孙”唤醒中华儿女长眠的基因血脉,从而推翻封建王朝、帝国主义的压迫。
(我们都是炎黄子孙)
“炎黄子孙”成为中国人广泛使用的自我称谓,饱含着对自我血脉的骄傲以及中华文化的认同,但你是否知道官方曾提出慎用“我们都是炎黄子孙”?若不说这句话改说某些人提出的“我们都是神农后人”又如何呢?
一、“我们都是炎黄子孙”有何官方争议?
清朝末年民族存亡之际,各地民间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救国运动,“炎黄子孙”一词也是在这一时期被广泛使用,逐渐成为当时人们口头上的流行用语。时至今日,“炎黄子孙”早融入了中国公共话语受到大众认可。
一句“我们都是炎黄子孙”既能拉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又能唤醒人们心中的热血,何乐而不为呢?
但仔细寻阅这些年的官方讯息,会发现“我们都是炎黄子孙”一词出现的场合越来越特定化,几乎只出现在与祭祖大典相关的场合,其他时刻则很少提及甚至不再提及,“我们都是炎黄子孙”这句话究竟出了什么问题?
(山西洪洞大槐树甲辰年中元节祭祖大典)
1993年第18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,李瑞环同志首先采用了“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”这句话,在此之后官方的正式讲话中便逐渐多使用“中华儿女”、“中华民族”等词汇,减少了“炎黄子孙”、“龙的传人”等词汇的使用。
虽然官方规范了用语,但在下级的新闻媒体与出版部门上仍存在大量使用“炎黄子孙”的情况,细究起来大多数属于不恰当使用,若被有心之人揪住不放可能会伤害民族感情。
(海外炎黄子孙拜祖大典)
1995年3月,来自贵州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张明达同志,于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期间再次提出上次的建议,中央对此高度重视。
一段时间内,各家官方报刊、出版社的确做到了谨慎使用“我们都是炎黄子孙”,但似乎这句话说顺口了,总还是会时不时冒出。第二年3月4日北京电视台面对全国观众的元宵晚会上,主持人依然在错误使用“炎黄子孙”。
(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)
无奈之下张明达二次提出建议,而后该建议刊登在了《人民日报》等各大报纸上。迈入千禧年后,2002年广电总局在一则《通知》中提到:宣传中华文明史要多提中华民族的概念,慎用炎黄子孙的概念。
二、从此是不是不能再称“我们都是炎黄子孙”?
自居“炎黄子孙”是有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依据,就比如中国人爱将自己称为“龙的传人”一样。
炎帝,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的尊称,而神农是一个氏族部落。历史典故中,炎帝神农氏通常连读在一起,一种说法是炎帝就是神农氏。
传说中炎帝发明了五谷和耒耜,除此之外神农尝百草帮助人们治病,因此炎帝被人们尊奉为农业之祖、药学之祖和茶祖。
(神农尝百草)
而黄帝更了不起了,在上古战乱不休的时期,黄帝乘势而起,收复各部落氏族统一中原。之后他制定了国家职官制度,设封百官保护,以神蓍推算和制定历法,培育五种“黍、稷、菽、麦、稻”,保障民生温饱。
在他的统治时期,仓颉造字、嫘祖养蚕,铸九鼎分九州,编纂《黄帝内经》等……因此炎、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。
(炎黄结盟)
后来的君王为凸显自己的德行与功绩,开始拿炎黄自比。汉代开始,炎黄作为一个单独的词语被写入史书,到唐代,炎黄一词开始全面流行。随着朝代演变更替,民族融合不算加深,炎黄成为了一种具有强大号召力的、代表华夏民族的文化符号。
到民国时期,孙中山先生在全国学生评议会上发表演说:我们是黄帝的子孙,要素强大,行乎强大。结合之前他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提出:炎黄子姓,归于台隶。炎黄子孙的概念由此形成。
(孙中山图片)
但上古时期并非只有炎黄两位部族首领,还有蚩尤等大大小小的部族,加之中华民族本就是多民族概念,许多人自然就不是“炎黄子孙”也不能接受被人以“我们都是炎黄子孙”来概括。
(蚩尤图片)
官方和学术研究过程中尤其注重“炎黄子孙”概念的使用无可厚非,可并未对民间个人做出相应的规定,且“炎黄子孙”的称谓早已根深蒂固,大众个人使用也不会令人朝“不利于民族团结”的方向考虑。
三、改变称谓不是头一回,但盲目改称“都是神农后人”更加不可!
为了民族团结改变某些称谓并非是新鲜事,早些年间将“五胡乱华”改成“五胡内迁”。旨在通过改变可能引其误解甚至产生歧义的称谓,促进民族团结。
但若是把“炎黄子孙”拿掉改称“神农后人”,那可就是顾头不顾腚。
(炎黄子孙刻碑)
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炎黄二帝中的炎帝即是神农氏,称“我们都是神农后人”而单独将黄帝去掉岂不是更加惹人非议?颇有为博眼球故意标新立异之感。
“炎黄子孙”的称谓在中国早已根深蒂固,如今“炎黄子孙”早已不是单单指黄帝和炎帝的后代,也绝不是指人口占优的汉族而是统指中华民族,“炎黄子孙”不再是一种血缘概念而是一种文化理解。